
地震的等級劃分通常是以震級來表示,震級是表征地震強弱的量度,是劃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級。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大,震級越高。
按照地震震級進行分類,小于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;大于或等于1級、小于3級的地震稱為弱震或微震,這種地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淺,人們一般不易覺察;大于或等于3級、小于4.5級的地震稱為有感地震,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,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;大于或等于4.5級、小于6級的地震稱為中強震,屬于可造成破壞的地震,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、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;大于或等于6級、小于7級的地震稱為強震;大于或等于7級、小于8級的地震稱為大地震;8級及8級以上的地震稱為巨大地震。
但同樣大小的地震,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;同一次地震,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。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,科學家又“制作”了另一把“尺子”——地震烈度。地震烈度與震級、震源深度、震中距離,以及震區(qū)的土質條件等有關。一般來講,一次地震發(fā)生后,震中區(qū)的破壞最重,烈度最高;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。從震中向四周擴展,地震烈度逐漸減小。
所以,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,但它所造成的破壞,在不同的地區(qū)是不同的。也就是說,一次地震,可以劃分出好幾個烈度不同的地區(qū)。這與一顆炸彈爆炸后,近處與遠處破壞程度不同道理一樣。炸彈的炸藥量,好比是震級;炸彈對不同地點的破壞程度,好比是烈度。
我國把烈度劃分為12度,不同烈度的地震,其影響和破壞大體如下:
Ⅰ度:無感,僅儀器能記錄到;
Ⅱ度:個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;
Ⅲ度: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,懸掛物輕微擺動;
Ⅳ度:室內大多數人,室外少數人有感,懸掛物擺動,不穩(wěn)器皿作響;
Ⅴ度:室外大多數人有感,家畜不寧,門窗作響,墻壁表面出現裂紋;
Ⅵ度:人站立不穩(wěn),家畜外逃,器皿翻落,簡陋棚舍損壞,陡坎滑坡;
Ⅶ度:房屋輕微損壞,牌坊,煙囪損壞,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;
Ⅷ度:房屋多有損壞,少數破壞路基塌方,地下管道破裂;
Ⅸ度:房屋大多數破壞,少數傾倒,牌坊、煙囪等崩塌,鐵軌彎曲;
Ⅹ度:房屋傾倒,道路毀壞,山石大量崩塌,水面大浪撲岸;
Ⅺ度:房屋大量倒塌,路基堤岸大段崩毀,地表產生很大變化;
ⅩⅡ度:一切建筑物普遍毀壞,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。
另外,按破壞程度還可將地震分為以下四類。一般破壞性地震是指造成數人至數十人死亡,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一億元及以下的地震;中等破壞性地震是指造成數十人至數百人死亡,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一億元以上、五億元以下的地震;嚴重破壞性地震是指人口稠密地區(qū)發(fā)生的七級以上地震、大中城市發(fā)生的六級以上地震,或者造成數百至數千人死亡,又或是直接經濟損失在五億元以上、三十億元以下的地震;特大破壞性地震是指大中城市發(fā)生的七級以上地震,或造成萬人以上死亡,或直接經濟損失在三十億元以上的地震。